瘀血是中医里很常见的一个病症,它既可以是病因,也能是最终产物,不仅可以溢于肌表想成瘀斑、紫癜等,同时也能深藏体内,形成阻滞。俗话说,“瘀血一生,百病缠身”,瘀血的危害很大,因为瘀血形成后,往往会在体内停聚不散,除了会影响血液的正常濡养,同时也会妨碍新血的生成。瘀血日久,还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病。
瘀血的致病特点有很多,首先,它很容易阻滞气机的运行,“血为气之母,气为血之帅”,血液可以载动气机运行,中医常说“血瘀必兼气滞”,因此,淤血病症一旦形成,就必将会加重体内的气机郁滞;其次,瘀血还会影响血液的运行,无论是瘀血积滞在脉内,还是留积在脉外,均会影响脏腑功能,导致血液运行异常。
那么,瘀血的危害如此之大,我们究竟该如何化解呢?对此,其实早在几千年前,古人就已经给了我们解决办法,那就是“活血化瘀”,毕竟,“瘀血一去百病消”嘛!在众多中医方剂里,具有这一疗效的药方有很多,其中也不乏一些流传至今的千古名方,比如今天要说的这个方剂,就同样具有此效,且出自医圣张仲景之手,它就是大黄䗪(蛰)虫丸。
大黄䗪虫丸出自《金匮要略》,堪称是千古奇方,能够打通瘀血的梗阻。对医圣张仲景的药方有所研究的朋友会发现,张仲景的大多数经方,所用到的中药材都并不多,讲究药简效专,但这个药方却并不一样,此方用到了12味,也是张仲景少见的一个大方子,这12味药材分别是大黄、黄芩、甘草、桃仁、杏仁、芍药、干地黄、干漆、虻虫、水蛭、蛴螬以及䗪虫,具有活血消癥、祛瘀生新的作用。
大黄䗪虫丸这个方中用到的虫类药材比较多,而且张仲景还有一个叫做“抵当汤”的药方,就是由水蛭、虻虫、大黄、桃仁等组成,也同样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,但由此是虫类药,所以常常令人难以下咽,但大黄䗪虫丸则不同,将其做成丸剂后,往往会更方便人们服用。
大黄䗪虫丸这个药方主要用于治疗和缓解五劳虚极,张仲景说过,“五劳虚极羸瘦,腹满不能饮食”,这里的“五劳”就可以认为是体内五脏的劳损,也可以指“久视伤血,久坐伤肉,久卧伤气,久坐伤筋,久立伤骨”。当五脏和气血筋骨肉都存在不足,处在虚弱状态时,那么体内的气血就会得到损耗,此时,就像是河道里的水分变少而导致河床出现淤泥一般,而这种瘀血,就是中医所说的“干血症”。
在这个药方中,虻虫、水蛭、蛴螬、䗪虫都是虫类药材,化瘀血的能力很强,在很多药方里,要想治疗或缓解瘀血病症,几乎都是用的桃仁,但实际上,虫类药的化瘀作用更甚,因此很少有人使用,以免因用量不当而造成出血下血等症状,在这个方剂里,桃仁、虻虫、水蛭、蛴螬、䗪虫共同起到了破血通络、攻逐血瘀的作用。
而桃仁还可以开宣肺气,所谓“气行则血行”,气机畅通了,那么血液也就会运行起来,不仅这样,方剂里将桃仁和杏仁一起配合,还能起到润肠通便的效果,以此来让瘀血下行,进而顺着大便从体内排出。
大黄是这个方剂的君药,大黄苦寒,泻下攻积,活血祛瘀,在虫类药的配合下,可以增强化瘀的能力。地黄和芍药滋养阴血,在破血的同时,不会伤及本身的血液;黄芩清热,由于血瘀过久会很容易在体内形成热邪,而这个时候,黄芩的作用就可以得以体现;甘草在方中依旧起着调和诸药的作用,同时益气缓中。在古时,此方一般会用酒水送福,这样可以增强活血以行药力。
总的来说,这十二味药材共同配伍,攻中有补,让体内的瘀血得以祛除,热邪得以消散,阴血得以补充,破血而不伤正,是治疗“干血痨”的代表方剂,现代诸多疑难杂病,大黄䗪虫丸也能随手而治。不过,也正是因为这个方剂的化瘀能力较强,因此很少有人使用,由于方剂破血祛瘀的药材较多,虽然有“去病补虚”的能力,但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来说,还是要谨慎使用,对于孕妇,也同样需要禁用。
上海配资网,配资公司官方网,乐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