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垓下歌》
楚·项羽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骓不逝兮可奈何!
虞兮虞兮奈若何!
《和项王歌》
(相传为)虞姬
汉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声。
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!
写作背景
这两首诗创作于同一时刻,即公元前202年的“垓下之围”。项羽军被重重围困,兵少食尽,夜闻四面楚歌,军心涣散。项羽自知未路将至,于帐中饮酒悲歌,唱出了《垓下歌》。面对英雄的悲叹,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虞姬,心碎神伤,随即持剑起舞,唱出了这首《和项王歌》作为回应。随后,为了不拖累项羽,让他能轻装突围,虞姬毅然自刎。这不仅是诗歌的唱和,更是生命与情感的终极对话。
诗歌赏析
这两首诗一唱一和,共同构成了一幅英雄末路、红颜殉情的完整而惨烈的画卷,情感交织,动人心魄。
《垓下歌》:英雄的悲鸣与柔情
自我的回顾与现实的困境: 诗歌以回顾辉煌开端,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是项羽一生的写照,气势磅礴。但紧接着急转直下,“时不利兮骓不逝”,将失败归因于天时不利,连最心爱的战马也无法前行,充满了巨大的命运落差感。
情感的聚焦与终极的牵挂: 歌的最终落点,并非江山社稷,而是“虞兮虞兮奈若何”。在生命最后的时刻,这位盖世英雄最放心不下的不是自己的生死,而是爱人的归宿。这声叹息,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性格,展现了铁汉柔情的一面,也将其悲剧性推至顶点。
图片
《和项王歌》:知己的回应与决绝
冷静的叙事与环境的渲染: 虞姬的歌开头直接点明绝境——“汉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声”,语言冷静、客观,仿佛在替项羽确认这无法挽回的现实。
深刻的洞察与生命的抉择: 最关键的一句是“大王意气尽”。虞姬深刻地洞察到,项羽的歌声表明他那不可一世的英雄意气已经耗尽,这是比军事失败更致命的打击。基于这种理解,她做出了自己的抉择:“贱妾何聊生!”(您若意气消沉,我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呢?)这既是对项羽深情的回应,也是她维护自身尊严的方式。她以死来断绝项羽的牵挂,激励他做最后的抗争。
两首诗的关系: 项羽的歌是“问”,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爱人的担忧;虞姬的歌则是“答”,以行动和生命给出了最终的答案。她的决绝,使得项羽的悲剧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失败,而是一场双向奔赴的、具有高度审美意义的殉情与殉道。
作者简介
项羽(前232年-前202年),名籍,字羽,秦末下相(今江苏宿迁)人。著名军事家,西楚霸王。力能扛鼎,勇猛无比,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,大破秦军主力。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于刘邦,自刎于乌江。他是中国历史上悲剧英雄的典型代表。
虞姬,生卒年不详,项羽的宠姬,常年随军出征。关于她的记载很少,但因其在垓下之围中的忠烈之举而名垂千古。她的形象成为美丽、忠贞与刚烈的象征。
字词注解
《垓下歌》
骓(zhuī): 项羽的坐骑,乌骓马。
逝: 向前行进。
奈若何:把你怎么办?若,你。
《和项王歌》
略: 侵占,夺取。
四方楚歌声: 指周围都是汉军唱的楚地歌曲,用以迷惑楚军,使其以为楚地已尽失。
意气尽: 意志和气概消沉殆尽。
贱妾: 古代女子谦称自己。
何聊生: 何必再苟且偷生。聊,依赖,凭借。
释义
《垓下歌》
我的力量能拔起大山啊,豪气世上无双。
时运不济啊,乌骓马也不再向前奔闯。
乌骓马不前进啊,我能怎样!
虞姬啊虞姬!我又该把你如何安放!
《和项王歌》
汉军已经占领了我们的土地,四面八方都是楚歌的悲音。
大王的雄心和气概已经消磨殆尽,我这卑微的妾身又何必再苟且偷生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海配资网,配资公司官方网,乐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