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《黄帝内经》里有着这样的说法,即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,关于脾胃健康的养护,一直以来都备受医家关注,所以,在许多中药方剂里,都少不了调养脾胃的药材,比如,在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很多经方里,均可见有养护脾胃之效的中药材,尽管没有直接成为方剂组成部分,但也会在煎煮时,进行酌量增减。
在金元时期,还出现了“脾胃派”,名医李东垣更是创立了补中益气汤、升阳益胃汤等诸多调理脾胃的名方;除此之外,近代名医张锡纯也同样对脾胃养护格外看重,据说,张锡纯在诊治病症时,首先要做的,就是调理患者脾胃,之后再对症治疗。其实,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,都对脾胃十分重视,比如西医的奥美拉唑,就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的良药,而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一妙方,在护胃方面,比奥美拉唑还要好,不仅是用于调理脾胃的特效良方,而且还是食药同源的经典名方,它就是出自明代大医陈实功的“八珍粉”。
据说,在清代时,宫廷御医就曾仔细观察过这个药方,认为八珍粉这个方子不过于寒凉,也不过于炽热,是一个平和温补的方剂,具有扶养脾胃的作用,甚至称其为“医中正道”,于是,御医便将这个方剂送给了乾隆皇帝,这对于格外注重养生的乾隆皇帝来说,可谓是如获至宝,而乾隆之所以会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,想必这个方剂也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。
既然此方名为“八珍”,那么这其中的八味药材究竟是什么呢?据陈实功记载,这八味中药分别是党参30克、白术30克、茯苓50克、薏苡仁50克、莲子肉50克、芡实50克、白扁豆30克以及山药50克,将这些药材研制成粉末后,用水送服即可,具有消食、健脾、祛湿的作用,是一个调养脾胃的经典药方。
关于此方中的党参,其实略有一些“争议”,有些医书认为,八珍粉里所用的应该是人参,但实际上,人参的补气能力虽好,但很容易因补之太过而出现积滞,但同样具有补气作用的党参却药性平缓,因此更加适合常人使用。
当然,如果体内气机出现了严重不足,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,合理选用人参和党参这两味中药材。党参可以补充脾气,让脾胃更有力量,如此一来,便就能更好地发挥脾主运化的作用,此外,党参还有一个妙用,那就是生津,在《药性集要》里就有过记载,认为党参“能补脾肺,益气生津”。
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的能力,对于脾虚食少、泄泻腹胀的人来说,此药往往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,在《本草汇言》中,曾给予了这味中药非常高的评价,认为白术“脾虚不健,术能补之;胃虚不纳,术能助之”,既可以补充不足,同时还能帮助身体消化,以至于在不少调养脾胃的方剂里,几乎都用到了这味中药。
莲子和芡实也能用于补脾,都有补中带收的特性,可收敛、收涩,对于因脾虚导致的泄泻,能起到很好地治疗作用;由于此方是一个调理脾胃的药方,如果脾胃功能出现了异常,那么脾主运化的职能便也会受到影响,如此便容易促使水湿病邪藏匿在体内,而湿气过重,往往就会反过来影响脾胃,继而形成恶性循环,而茯苓、薏苡仁这两味利水渗湿的药材,便可以祛除水湿,改善病症,同时,茯苓还具有安神的作用,可以宁心安神。
那么,白扁豆在此方中的作用体现在何处呢?在《名医别录》用了四个字来概括,即“和中,下气”,也就是说,此药可以调和中焦,帮助消化;而最后的一味中药材山药,其作为药食同源的代表,则具有健利脾胃的作用,可以补充脾阴,进而调理脾胃健康。
总得来说,八珍粉这个方子里的这几味中药基本上都是“奔着”脾胃去的,诸药合用,共同起着“健脾胃、去湿气、消食积、助消化”等作用,合理运用,能够让人“脾胃一好百病消”。虽然八珍粉的药方组成简单,但却并非胡乱堆砌,这其中的诊治思路非常清楚,每味中药材都有自己的“职能”,且配伍精妙,能够更好地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,临床运用得当,屡用屡效,妙不可言。
上海配资网,配资公司官方网,乐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